名醫館

姓 名:廖志峰
科 室:醫生簡歷
職 位:甘肅省名中醫,甘肅省中醫院首席專家
職 稱:主任醫師
教學任職:教授,碩士研究生導師
擅 長
詳細介紹
廖志峰,男,1946年8月生,甘肅省永登縣人,群眾,本科學歷,甘肅省中醫院首席專家、教授、碩士生導師。
1980年畢業于甘肅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,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,政協甘肅省第八、九、十屆委員會委員。第四、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。2002年被甘肅省衛生廳確定為繼承老中醫藥人員學術經驗指導老師;2007年被甘肅省衛生廳授予“全省醫德標兵”榮譽稱號;2008年被衛生部授予“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”稱號。2008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“甘肅省名中醫”稱號。
一、治學嚴謹,推陳出新
廖志峰中醫理論功底扎實和臨床經驗豐富,在消化系統疾病、肝膽系統疾病、呼吸病、糖尿病的治療方面很有建樹,而且對婦科、外科、兒科及疑難雜病的治療也有著獨到見解。他重視臨床實踐,也重視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。近十年發表在家級和省級醫學專業刊物上的論文30余篇。參編了《中醫胃腸病學》、《中醫風濕病學》,主編《糖尿病中西醫治療進展》,合著《實用中醫處方手冊》等著作約60萬字。主持完成2項廳級科研課題,經專家組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,主持2項甘肅省科技廳立項科研課題。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研制出健胃消脹合劑、健胃止痛合劑、健胃消食合劑、健胃止血合劑、健胃清腸合劑等5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院內專科用藥,價格低廉、療效顯著,深受廣大患者歡迎。退休后他仍然筆耕不輟主編《肝膽胰疾病中西醫診治新進展》一書,在編寫中親自執筆書寫3萬余字,并指導年輕醫師;此外還為《廖志峰醫論醫案集》一書進行審稿,指導。
二、治病救人,首重醫德
廖志峰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50年,始終工作在臨床一線。行醫首重醫德,他告誡所有從醫者要設身處地,推已及人,要把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結合起來,因為“醫雖小道,而所系甚重,略一舉手,人之生死因之,可不敬懼乎哉尸”。教育醫者平時讀書必須認真仔細,臨癥施治時,不敢掉以輕心。在現代社會行醫,還要做到淡其謀利之欲,重在救人之心。自行醫以來遵循孫思邈《大醫精誠》的精義對待患者,無論貧、富、貴、賤,均一視同仁,態度和藹,關懷備至。數十年的兢兢業業與經驗積累讓他的名聲在廣大患者中口碑廣傳,無論在門診還是在病房,前來求醫者紛至沓來,遍及蘭州方圓數百里,甚至遠及天津、山東、內蒙古、北京、山西、陜西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來就醫。
三、兼收并蓄,靈活運用
廖志峰在多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中,對各家學說有很深的研究,結合臨床,融會貫通,運用自如。重脾胃后天之本,推崇東垣學說。在治療各種病證時重視脾胃,強調脾胃之氣的升發,著重升陽益氣藥物的使用。靈活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升陽散火湯等方劑治療疑難雜癥。辨證施治特別注意顧護脾胃,強調“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”、“存一分胃氣,便有一分生機”。強調“攻邪勿忘脾胃,托補依賴脾胃,攻伐勿傷脾胃,調護須培補脾胃”。注意飲食調攝,對疾病預后與轉歸的影響。
四、注重辨證,藥證相合
廖志峰在總結數十年的臨床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:臨床施治,要以辨證為基礎,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生命力所在,是臨床療效的決定因素。要從辨證出發,不可以西醫診斷為依據,機械地套搬中醫方劑,有時雖可見效于一時,但卻誤人誤己一世,以此引以為戒。學中醫者,當先讀《靈樞》、《內經》,可知人身表里陰陽、臟腑經絡,再讀本草,明了藥物之性味、主治,后讀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必須熟圮背誦,結合前輩經驗,融會貫通,自然在臨證時可以胸有成竹、筆有靈機。任何疾病的出現,都是人體內在臟腑機能狀態發生變化的外在表現。根據病人臟腑功能與病邪強弱盛衰的病機,找出其內在的客觀聯系,并牢牢把握,就能持辨證之“牛角”,解疾病之“癥結”。不僅注重辨證,明辨病位,藥證相合,而且強調病勢輕重要與藥之強弱相合,這樣就能運用自如,避免發生病重藥輕,病輕藥重的錯誤。